close

assisted-living-2.jpg

台灣即將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國內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的比例將高達20%!台灣的高齡趨勢居世界第一,加上生育率下降,未來國家的扶老壓力、健保及長照負擔將出現經費、人力缺乏的窘境,比起鄰近老年人口眾多的日本和其他國家,台灣所面臨的挑戰將更為險峻!

追求「健康老齡」將成為突破人口老化困境及社會負擔的解藥!簡單來說,健康老齡是指讓高齡者在身心都健康的情形之下老齡化,而不是躺在長照病床上度過餘年,其中「飲食營養」將是成功健康老齡的關鍵之一。

 

翻轉陳舊觀念,台灣高齡者3大飲食營養迷思!

●迷思1:現今高齡者注重飲食營養,明明有挑健康的吃了,為什麼身體還是虛弱?

→正解:吃得精不代表吃得夠!高齡者飲食應注重「質」、「量」兼具!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潘文涵教授調查台灣老人身體功能衰退與衰弱症候群的情形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肌肉組織流失,肺活量下降,體力也隨之衰退;伴隨有體重不自主下降、走路慢、握力不足、筋疲力盡、體能活動不夠等現象。

進一步分析高齡者身體功能衰退與飲食的關連性,在精算食物/營養素攝取狀況之後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而攝食量減少的現象普遍存在於高齡族群。因此,雖然高齡者知道,也傾向選擇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來進食,但由於「攝食量不足」,結果身體需要的營養素仍然入不敷出,導致衰弱的風險依然存在。

建議高齡者除了精明挑對營養豐富的食物吃之外,更要比一般成年人注重「攝食量」!唯有飲食「質」、「量」兼具,才不會陷入「營養缺乏─老齡衰弱」的惡性循環!

●迷思2:堅守「少油、少鹽、少糖」飲食原則,對高齡者一定好嗎?

→正解:高齡者自然老齡化的過程中要面對的「狀況多」,適時放鬆「少油、少鹽、少糖」等健康概念的緊箍咒,專注在首要該解決的營養「狀況」, 才是更正確務實的作法!

現行的營養健康教條常強調諸如高纖、少油、少鹽、少糖等原則,雖然適用於一般人,但對高齡者而言卻有失變通的彈性。高齡者因感官系統(味覺、嗅覺、視力與聽力退化、牙口問題等)的退化,導致食慾下降,多有攝食量過低的問題。

提醒高齡及其照護者注意,高齡者在生活上所遇到影響飲食行為的狀況比其他年齡層多,當這些狀況發生時,飲食應專注在矯正攝食量過低的情形和加強營養補充的效率為目標,此時若一味要求高齡者堅守「少油、少鹽、少糖」等健康原則,食物嗜口性不佳,反而會使高齡者營養狀況敗壞得更快!

●迷思3: 高齡者為了維持身體健康,應該不計一切努力控制體重?

→正解:勿用錯誤減重方法造成肌肉流失,死亡風險將更直接也更大。

許多人在步入中、老年後,因為發胖或生病而開始注意體重控管,然而或許是過度積極、方法錯誤,雖然希望減重減掉體脂肪,但反倒是減掉了對高齡者而言最重要的肌肉量!雖然體重減輕了,卻變得更不健康,反而得不償失。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以臨床上的案例探討身體質量指數BMI與高齡的死亡風險時,發現BMI曲線是呈現 U型,高死亡率落在身體質量指數過輕(BMI 低於18.5)與重度肥胖(BMI 高於35)的兩個極端,而BMI控制在18.535之間的高齡者死亡風險會較低。因此,從一般BMI大於24稱為過重的標準和探討死亡風險的面向看來,高齡者可更有彈性地看待體重管理。千萬別一味追求減重成效而用錯方法,造成肌肉質量流失,對健康的殺傷力反而更大!

 

高齡者健康長壽妙方

  • 避免吃營養密度低的食物,對於吃下的每一口都要更斤斤計較!所謂營養密度低的食物,即徒有體積卻不夠營養,只是為身體徒增熱量的食物。
  • 擔心衰弱和肌少症上身,注意高蛋白和維生素D的攝取,增加蔬菜類、奶類與核果類攝取並維持運動習慣,能夠改善老人衰弱程度與心情。  
  • 定期注意口齒咀嚼力的檢查,調整假牙或因應改變飲食質地等。 
  • 「要活就要動」,研究顯示,時常自行下廚備餐、出門購物的高齡者較為長壽。
  • 鼓勵「高齡者共食」,維護高齡者的飲食均衡外,更能藉此參與社交活動,兼顧身心健康。

 

追求健康老齡,高齡者「攝食量」與「肌肉量」的維持是關鍵!隨著年齡的增加,高齡者更需要在意進食量和每一口吃進的營養,聰明選擇蛋白質品質高、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的高營養素密度飲食,配合適當強度的運動,維持肌肉量,生命「質」的改善與「量」的增加同等重要,才能夠活躍且健康的步入老齡。 

 

 

 

 

本文出處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Taiw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fone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